无处不在的学习

本人于2016年3月24至28日参与由中华基督教会中学校长会举办的“北京-西安 教育、歴史、文化学习参访团”,这次行程有很丰富的收获,除了认识了北京、西安两个中国大城市外,更深入了解到学生在游学中的经歴和学习,为未来学校筹办游学交流活动,提供更多优化和改善的建议及点子,希望使到每一位参与游学团的学生,都能有深刻及具启发性的学习。

游学的再思

套用国家主席习近平先生在2015年5月于山东青岛国际信息化大会的贺词:“人人皆学、处处能学、时时可学”,指出无论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及任何时间,都可以学习,本人称之为“无处不在的学习”(Ubiquitous Learning) 。因此,透过游学是可以获得学习的机会,然而游学的最大目的亦应该是“学习”,所以在设计和筹备游学团的时候,必须以“学习”为核心,而非游览、旅行或观光。

但是学生可能会问:“学什么?”“为什么要学?”“如何学?”这些问题因应不同的处境和状况,可能有很多不同的答案,但是我希望找到一些通则来协助日后筹办游学团的教育界同工,把游学中的“学习”做得更好。

为何学生未能在游学中得益?

游学的重要性在于开阔眼界、增广见闻、亲身经历、增进知识及深切体验,正所谓“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”,学生能够走出课室,到外地游歴一番,必定有所增益,但为什么学生们往往都未能在游学中有所得益?而且白白浪费了时间和金钱,只有“到此一游”的感觉,而没有实质的学习!

归根究柢,是设计的问题。正如多年前在香港推行的全方位学习一样,都是提倡要走出课室,让学生透过不同环境,进行体验式学习,于是学校争相把学生带离课室,进到博物馆、野外、主题公园、非政府机构等,但大部份学生都只有经歴而没有学习,原因在于没有针对学习的设计和准备,所以学生极其量只获得一张完成了的工作纸,更甚者,有被“放羊”的感觉!

如何使学生在游学中获得最大的益处?

是次参与模拟游学团的亲身经歴告诉我,由兴趣出发,让学生自主(Autonomy)及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因素,要让学生有动机去学,必须引发他们的兴趣,而不是硬性规定的课程。让学生有选择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,因为学生有选择自主才会引发内在动机 (Intrinsic Motivation),相反,如果全程由导游单向灌输(老师也有这个毛病),学生便会失去兴趣,较好的学生会假装在听,其实早已神游太虚,较差的学生甚至会伏案觉睡或与其他同学倾谈,更甚者会捣乱和大声喧哗,破坏秩序。

所以,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,在可控的范围内让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,这样不单会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,更可以增加他们对所学的拥有感,直接提升学习效能,最终达至自主学习的目标。

前中后的游学设计

游学的设计大致可分为前、中、后三个阶段,内容包括有“预习、讨论、反思及展示”。游学团出发前可先让学生作一些预习,如对将要游学的地方作初步的网上探究;或可以先观看一些有关的资料片段 (如 翻转教室 Flipped Classroom);又或可以指派学生就探访的行程提出问题等,这些都是预习的例子,有助学生对将要游学的地方有一定的认知,才开始深入了解当中的内容。

在游学的过程中,除了参观、访谈、体验外,更重要的是与先备知识配合,达至融会贯通的学习,先前所预备的功夫才变得有意义,其中一个策略就是“带着问题来学”,学生对自己带来的问题会特别敏感,而当他们在游学的过程中发现答案时,会十分雀跃和满足,亦感受到学习的乐趣,学习的动机便会大幅提升。此外,让学生就游学的内容作一些有意义的小组讨论也是十分重要,不单增加学生与学生的互动,也让他们可以透过讨论解决难题,深化学习。

最后,当游学结束时,紧记要给予学生反思的时间,将学习的内容整理和沉淀,学习才能巩固及深刻。回到学校后,当然要给学生展示所学的机会,让他们分享学习的成果、交流心得,为游学划上完满的句号。

善用电子学习促进互动交流

为配合科技的发展,今天的游学已经离不开流动装置及互联网的应用,电子学习(e-Learning) 亦已成为学习的大趋势,智能电话不单普及化,而且功能广泛,既能拍照及拍摄短片,又能提供有用资讯如电子地图、普通话翻译工具等,实在为学习带来不少方便。最新的电子学习方案更可使用“应用程式”(Apps) 来辅助学习,如一些考察应用程式、互动的讨论区、知识建构程式等,都能有效制造互动的环境,造就师生及生生的交流,团内及团外的互动。

总的而言,游学应该以“学习”为中心,必须有前中后的设计,范式转移方面应由单向灌输变为自主选择及互动交流,此外,应尽可能善用电子工具促进学习成效。这样,游学才能有真正和实质的学习成果。

郑礼林 校长